越是优秀的人,越懂得藏起锋芒。
《论语·八佾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:
哀公问社于宰我,宰我对曰:“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使民战栗。”
子闻之曰: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后一句大意是说:往事不可追,发生过的事,不论好坏,都不必再提起、介怀。
人要活在当下,放眼未来,从容豁达地向前看,方可不被世事叨扰。
古人向来提倡喜怒不形于色,不论是难过还是开心,都能够做到忧而不惧、悦而不喜。
他们心绪稳定,不会因外界的一点刺激而或喜或悲、忽明忽暗,更不会在籍籍无名时怨声载道、人生顺遂时得意忘形,反而能在面对人生起落时闲庭信步、方圆有度。
这种苦而不言、喜而不语的姿态,恰恰昭示着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。
1、苦而不言,是坚韧
苦难,可以说是范仲淹前半生的主旋律。
一岁丧父,母亲改嫁,为生活所迫,他跟随母亲早早地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。
落魄中,更是时常遭遇各种白眼和冷板凳,继父的孩子讥讽他,身边的孩子嘲笑他。
尝尽人情冷暖,年少的他,只得寄情书海,日日挑灯夜读,直到东方破晓,僧人都起床了,他才和衣而眠,困倦到了极致,就用凉水浇脸,驱除倦意。
那时候的他,生活极其艰苦。
为了填饱肚子,每天都只煮一锅浓稠的粥,待凉了以后分成两份,早晚各吃一份,拌上一点儿韭菜末,再加点盐,就算是“美餐一顿”了。
对常人来说难以忍受的艰苦生活,范仲淹却从不叫苦,只是咬着牙挺过去,丝毫不与外人说。
连他的继父,都折服于他的坚韧能熬。
不由得想起了老上海“永安百货”郭氏家族的四小姐郭婉莹。
她是“大上海最后的金枝玉叶”,却经历了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更多的苦难。
家道中落,遭遇变故,丈夫不幸离世,她自己又被打成了反派,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。
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难以接受这些接踵而至的意外打击,可她却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一片天。
不论境遇如何变迁,她始终不叫苦、不抱怨、不畏艰难险阻,泰然自若地承受生活带来的一切重捶,在这凌厉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。
生活实苦,活着,其实就是一种忍受,那些苦难、无聊和平庸,都需要我们去一一战胜。
当我们独自越过山川和湖海,趟过湍急的水流,走过荒芜的荆棘,便会发现:世事维艰,熬过去,便是晴天。
可生活中总是不乏一些消极抱怨之人,他们像祥林嫂一般,热衷于将自己的苦难和伤痛暴露于人前。
这让我想起了猴子疗伤的故事:
一只小猴子被树枝划伤,血流不止。可是它没有第一时间处理伤口,而是企图从朋友身上寻求安慰。
每见到一只猴子,它就忍痛扒开自己的伤口向朋友诉苦:“你看看我的伤口,好痛啊。”
看过伤口的朋友都很同情,耐心地安慰小猴子,并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。
小猴子觉得心灵受到了慰藉,于是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,听取不同的建议。
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猴子竟因伤口感染而不治身亡。
老猴子痛心疾首地说道:“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呀。”
逢人就说,除了展现脆弱、引人同情外,并不会让痛苦减半,反而会让自己被苦难和意外所吞噬。
马丁曾说:
“每一个强大的人,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、没人支持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。
过去了,这就是你的成人礼,过不去,求饶了,这就是你的无底洞。”
不如意事常八九,可与人言无二三。
人的悲欢从来都不相通,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。
生活的酸甜苦辣,各中滋味,只有自己明白,并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真正厉害的人,都不惧岁月艰辛与人事更替,而是自成一座孤岛。
不诉苦、不抱怨、不自暴自弃,保持一颗淡然的心,在泥沼中不动声色地积蓄力量,方能在苦难中实现暗夜突围。
所谓的万丈深渊,其实,下去,也许就是鹏程万里。
© 2015-2030 m.kuyanyu.com
QQ:184299842 184299842@qq.com